互联网打工人自述:任它潮起潮落,我终究是个普通人_全球热议

界面新闻   2023-06-16 19:59:59

文 | 小北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当杭州楼市随着阿里的命运而摇摆不定,当互联网行业高光不再时,高工资、财务自由的梦想在很多从业者心中逐渐破灭。很多人感叹自己 “没赶上好时候”,但也有人不这么看。在灯光照不到的地方,依然有人在战战兢兢地工作,像蜗牛一样一点一点往上爬。他们接受自己是个普通人,不对“打工暴富”抱有过高期望。 “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,其实早已暗中标好了价格”。行业的繁华与寒气,与他们有关,但关系也没那么大。

以下是两个普通互联网打工人的自述。他们认为,做好手边的事,保持平常心,才能构建起自己和一个家庭的防御塔。(名字为化名)

Rachel:风过之后,雄鹰和风筝自有不同命运

2013年入行,2015年购房

2013年大学毕业,我就进了互联网行业。那时互联网是个“非主流”选择,我有很多211大学毕业的同学都去了外企,尤其是快消行业的offer最让我们倾羡。那一年的应届毕业生,如果进互联网公司的非技术岗位,工资大概在5000元,而去快消行业的同学可以拿到1万,近乎两倍。

进这家互联网公司后,薪资之外的待遇还算不错,有班车,有食堂。工作也不卷,我们每天正常朝九晚六,老板对我们没有太高期望,不会要求加班。我还赶上这家公司成立的周年庆,公司给每个员工发了一些股票。如果干满4年,可以解锁卖掉。只是当时我们并也不觉得这些股票有多大意义。我所在的这家老牌互联网企业,股价已没有太大的想象空间。

随着阿里巴巴在2014年上市,市场开始活络起来,很多朋友突然实现了财务自由。这个神话到处传播,更多资本入场。VC、PE、并购……把一家企业推向上市的金融手段层出不穷。有些企业根本不用上市,只要被大公司收购,员工也能实现暴富。

在此之前,市场上已经涌现很多手机app应用。资本入局后,那些有着很大用户体量、日常打开很活跃的应用,其公司突然身价暴涨。只要有流量,就能拿到投资。整个行业都在起飞,创业公司、期权福利、工资待遇、升职机遇,全在那一两年里集中爆发。

我看到市场上出现大量初创企业,大家都奔着做大流量,或者被投资者相中而去创业。这些公司为求职者开出的薪资或期权许诺都很高。一些能力平平的人,因为跟过大项目而身价暴涨,轻松获得50万甚至100万的年薪。不少打工人红着眼睛,急切地盼望 “拿四年的时间和精力去赌,赌一家公司能不能起飞。赌赢了,就盆满钵满”。

在那种氛围下,我也去赌了。我从原来的公司跳槽,加入一家创业团队,拿到了期权许诺,就奔着这家企业被并购或者进入下一轮融资后就套现离场。但是,它甚至没撑到B轮,在A轮就已倒下。破产之时,还好公司账面上有钱,我拿到了基本工资。有很多初创企业倒下后,甚至发工资的钱都拿不出来。我还算幸运的。

通过这次经历,我也明白了,并非所有人都能在所谓的风口赌对。这需要对市场、企业、商业模式以及自己正在做的事有很好的判断。当然,最重要的是把握好机会。能做到这些的人,其实凤毛麟角。在风口能飞起来的人,有些是雄鹰,有些只是因为碰中了好企业和好职位,他们只不过是风筝。风过之后,风筝和雄鹰当然有不同的命运。

明白这个道理时,大概是2015年末。刚好我在上海准备购房,那时的想法就比较保守了。我不愿在房产上投入过多资金。按照我和我先生能够支付的首付,其实可以贷款买更大、地段更好的房子,但我知道,自己终究是个普通人,未来没那么乐观。我们付了更高比例的首付,将月供还款控制在三四千元。

2019年,赴美上市的门槛提高很多。投资人变得更谨慎。热钱流动、风口频出的时期过去了。潮水退去,市场逐渐看清,哪些企业、哪些人在裸泳。

2020年,考虑到孩子逐渐长大,我和先生想卖掉手边的房子,去换购一套更大的。但在计算房贷之后,我们发现,如果要买下那套心仪的房子,需要卖掉现在这套做首付,此外每月还要背上1万多元的贷款。我们觉得风险太大,最终没有置换房子。

看看今天的楼市,我觉得自己很幸运,当时没有咬牙置换新房。

今年跳槽换工作时,我发现整个市场变得更卷,对求职人的要求更高了。加班也更厉害,工资还变少。我拿到的offer,月薪其实是降低的。没有了高房贷的压力,这个offer最终我也接受了。有一个在字节工作的朋友,因为每月有五位数的还贷压力,她不敢怠慢,每天加班、每天都很累、很痛苦,但她不敢跳槽,只能硬撑。

我之所以能比一些同行更松弛,是因为在互联网火速发展之前进入这个行业,同时也意识到它的潮涨潮落。繁花似锦、烈火烹油的时期总会过去,一个行业最终会回归它正常的样子。许多后来者,因为听过暴富的神话,便以为自己也可以重复。我带过一些实习生,他们对薪资抱有不切实际的希望。但从长周期来看,打工永远不可能致富。致富的只有那些掌握了生产资料的人。到最后我们都需要接受,打工收入只能勉强糊口,支撑家庭的运行。仅此而已。

望舒:在互联网行业,我碰到许多奇怪的商业逻辑

2019年入行,2023年购房

我是听着互联网造富神话长大的那批人。读大学时,我听说互联网行业年薪50到100万的人遍地都是,财富自由的一抓一大把。最关键是,互联网产品在衣食住行方面深刻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,在我看来,互联网公司赚大钱是顺理成章的事。

研究生毕业后,我没有考虑其他行业,毫不犹豫地进了互联网。那是2019年,互联网企业已经太多,要进大厂非常困难。我只得在小厂打转,做了三四年,一路也遇到了很多奇怪而不解的商业逻辑。

在某家MCN(服务于网红经济的机构),我曾帮甲方运营新媒体账号。在我看来,写的内容根本没什么价值,也没人看,但却要背着卖货的KPI。该账号的阅读量都是刷上来的,怎么可能有人买东西?最后,我们老板自掏腰包,买了甲方的东西,发给我们当节日礼物。当时的我认为,这简直就是诈骗。

我也进过一家做知识付费的头部平台。这家企业是靠大老板跑起来的, “帮派”文化很重,老员工和领导一般依据感情而非事实做判断,新员工没有置喙的余地。一旦和他们处不好关系,就很容易在工作和绩效上被卡。整个团队都呈现一种不成熟的气息,我待得很不愉快。

唯一让我感觉好一些的,是一家做互联网医疗的头部企业。这家公司小而精,在商业与内容上的探索也比较深,我在那边学到了较多的东西。当时外界总会问我们老板,“为什么还不上市”。老板回答,“因为我们不想上啊”。其实那时的大环境已经很困难了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公司人心浮动,很多leader都不想继续待下去。

就这样,每家公司我都没有待满两年,总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而跳槽。第三次跳槽后,我陷入了深深的怀疑。为什么我遇到的互联网公司都是这个样子?为什么没有一家真正努力做事、能创造价值的企业?情绪低迷的我,甚至在思考还要不要在上海待下去,或者回老家去考个公务员?

最后我没有离开上海,我对自己说,至少要去真正的头部互联网企业看看,了解它们到底是怎么做的,自己还应该怎么提升和学习。非常凑巧,半个月后,我拿到了上海一家老牌互联网企业的offer。他们想打造一些好的旅游内容,就放出了一些headcount(招聘名额)。

在这家公司,我才真正知道,一家互联网公司应该做些什么。我学习了什么是产品、结构性思维、从业务层面如何思考整体布局,之前我甚至连AB Test(分离测试,用两个不同版本测试用户反应)都不知道。这个思维转型的过程让人非常痛苦,我常常跑到卫生间去大哭一场。

半年后我稍稍从容一些,对互联网薪资水平也有了更清晰的认知。我进的是一家较好的互联网企业,它不是BAT这样的大厂,但也是中厂里的佼佼者了。但我的薪资并不高,年薪甚至不到30万。和其他互联网中厂、大厂的一些朋友打听后,我发现大家的薪资其实都不高。

我需要重新审视所谓的“互联网致富神话”。原来,在互联网公司能获得高收入的,是技术人才,以及那些拿到绩效和股票的人。我做的是运营相关的工作,又没有在早期进入大企业,所以薪资不会太高。如果要拿到50~100万的年薪,就必须努力工作、持续加班,做到一定的管理层,才有可能拿绩效和股票。要做到这一步,身体损耗是巨大的,我也不想参与那么卷的游戏。

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性格,思考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。工作5年后,我逐渐意识到,要获取高薪,就得付出身心方面的巨大代价。但钱是挣不完的,生活才是自己的。之前加班厉害的时候,我会累到没有生活。回去时已将近凌晨,但我不想睡,不甘心一天时间全给了工作,我会打开电商平台,疯狂买东西,以此作为努力工作的补偿。这么下来,工作几年也没存下什么钱。

当我意识到工作与生活需要平衡后,心态骤然变得从容,工作状态也更好了。当我放弃对高薪资的期许,我也会更现实地考虑自己的买房负担。今年上海房价有些下行,我父母从老家飞来,陪我去看了房。我们看中一个地理位置尚可、周围开发还不足的楼盘,那小区三面环水,绿植葱郁,在高楼怪兽林立的上海,有非常难得的自然景观。它的房价在整个上海大盘来看,属于中低水平,也是我的家庭能负担的。我们就定下了那套房子。

以前我会焦虑,挣不到很多钱怎么办?失业怎么办?历经了几个工作的捶打后,我终于明白,生活就是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,只需要一个一个地解决就好了。对互联网高薪期望的破灭,也让我做出更现实的决定。我只在上海房价下行时,买我家和我的收入能负担的房子,房贷压力很小。

曾经的痛苦、自责和焦虑,最终会成为当下的思考养料,让我们走向平稳而又波澜壮阔的一生。

——完——

作者小北,永远学习进行时,抱着好奇心观察大时代下的个体。

题图来源:视觉中国